中国电影,乘风破浪!

“今年春节档,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新生代导演的崛起。他们已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要通过电影让全世界能够看到可爱的中国人。”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民网一号演播厅里,新一期的《两会夜话》正如火如荼地录制中。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本期节目便围绕着中国电影徐徐展开。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人民网主持人臧辰蕾,现场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导演路阳,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刘少华,以及接受“云连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和哔哩哔哩UP主“影视飓风”,共同探讨中国电影乘风破浪之路。

万紫千红,总是春节档

“今年过年,你看了哪部电影?”

节目开场,几位嘉宾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最近看过的春节档电影,一起探讨“最强春节档”是如何造就的。

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与嘉宾交流。人民网 严立政摄

“今年春节档的成绩是电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罗华表示,类型丰富多元电影可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多元类型‘组团’发力,以喜剧类型为主,结合多种元素,大家的选择空间多了,众口不再难调。”

“今年春节档电影对观众吸引力太强了,简直一票难求!我的朋友们在春节期间几乎都去过电影院,我也收到了不少邀请。”刘少华从自己的体验谈起,他表示,春节档电影近年来成为了“新年俗”,今年春节更为特殊,就地过年的号召让电影充分融入市民生活。对观众来说,电影院里的共情共鸣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情感互动的重要方式。

刘少华提到,“几部电影设置得非常巧妙,有《你好,李焕英》的温情脉脉,有《唐人街探案3》的悬疑搞笑,有《刺杀小说家》的瑰丽诡谲……还有不同类型的动画、奇幻片可供选择。”2021年的春节档就如同万花筒一般,丰富多元的电影类型,不仅满足了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还进一步折射出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侧面以及成绩。

饶曙光认为,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广大观众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影院复工后的第一个春节档,电影人才没有离场,投资没有离场,观众没有离场。从全球范围来讲,中国电影的复苏走在了世界前列,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内生动力很强,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档期里,饶曙光发现了新的亮点——年轻的新生代导演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他表示,“中国电影这几年高速发展,得益于电影新力量的不断崛起。春节档有好几部电影都是年轻导演,他们对电影市场更了解,更熟悉年轻观众的口味,拓展了中国电影的空间。”

荡气回肠,唱响主旋律

演播厅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嘉宾们对电影的热爱让现场气氛愈加热络,时而认真专注,时而笑声朗朗,话题也从春节档逐渐说开,开怀畅叙,议论纵横。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人民网 严立政摄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十分亮眼,频频掀起观影热潮。节目现场播放的一段街采中,观众纷纷点赞了《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金刚川》等主旋律电影,引起了在座嘉宾的注意。

“现在主旋律电影拍得好,我觉得有一个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问题。电影不是论文,也不是新闻,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拍成电影。”罗华认为,电影要有人物形象,要有故事,要有虚构,有戏剧冲突。要能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饶曙光的思考与罗华的观察不谋而合。作为一名“职业观众”,饶曙光对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新气象深感欣慰。他表示,此前的大部分献礼片,大多是展现伟人、英雄、模范人物或大事件本身的故事,而如今的主旋律影片则选择了“微观叙事”,用亲民的方式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饶曙光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审美思维、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情,“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于创作者通过话题设置有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每个故事都有它的亮点,都有它的动情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在现场,曾参与创作电影《金刚川》的导演路阳讲述了自己对主旋律电影的探索过程。以《金刚川》为例,在创作之初,路阳希望在每个角色身上找到鲜活的个性,同时也试着去发掘题材、角色和观众之间的联系。“他们为何能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何如此有力量?我们需要从内容里找到真正打动我们自己的部分,把这些感受和思考传递给观众,让大家信服。”路阳说。

路阳表示,创作者应该热爱观众,在每一次创作中都要不时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跳出来,去建立和观众的共同视角,“电影在不断地进步,它的叙事手法和审美倾向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创作者要去感受当下环境。”

百尺竿头,更进工业化

近年来,《流浪地球》《中国机长》《刺杀小说家》等电影受到广大影迷欢迎,进一步拔高了观众对中国电影出“大片”的期待,关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导演路阳。人民网 严立政摄

哔哩哔哩UP主“影视飓风”在连线中,问出了影迷心头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电影“工业化”?

节目中,路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指哪儿打哪儿”。他以自己的电影《刺杀小说家》中“烛龙飞天”这一场景为例说道,“画出这个场景的概念图之后,精确地分配时间和资源、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在影片中将想象化为现实,这就是电影工业化的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刺杀小说家》的特效镜头均由中国团队完成,“我们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的制作帮助团队积累经验、提升技术。期待我们中国自己的团队在日后能带来更多工业水准更高、视觉呈现力更好的电影。”路阳说。

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要走向成熟,非一日之功。罗华注意到,电影工业化需要形成一个覆盖电影产业上下游的生态链,包括研发、制作、衍生品开发等等。目前中国电影这些环节的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路阳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电影拍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用尽各种方法将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饶曙光表示,“有很多可能性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用中国人自己的办法先做出来,这就很了不起。以此为基础,我们再将每一环节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迎来工业化可持续、成规模的健康发展。”

饶曙光进一步表示,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电影工业体系的不断成熟,也有利于电影与相关的产业实现有序互动,彼此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让电影对经济社会的进步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然,电影的工业化绝非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视效和先进的技术。“这些只是工具,驱动电影工作者去创作的核心一定是人,是情感,是某种强大的精神价值。”路阳坚定地说,技术只是手段,“只不过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将故事讲得更加吸引人。”

志存高远,展文化自信

“十三五”以来,电影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不断涌现的“硬核”成绩,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电影强大的发展潜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导演深有感触。他在连线时表示,多年来,中国电影银幕数从3000块发展到现在将近7万块,跃居世界第一。从春节档的骄人成绩也可看出,看电影已经成为广大观众娱乐消费的“刚需”。

“电影不仅是娱乐消费,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的观众今天能看懂《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说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在坚持现实主义底色的基础上,也要把眼光投入更远的星球,同时又要回望人类最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不断地努力,相信中国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好。”饶曙光表示。

作为一线电影人,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路阳表示,关于历史传承、文化传承、艺术传承,它们从哪里来、现在什么状态、应该怎样发展,都非常重要。“我觉得作为创作者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尊重作品,尊重观众,然后努力做好我们的创作。”

“怎么通过电影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我们国家的文化,让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能够看到14亿中国人民的生活,看到可爱的中国人,让中国电影走进国外主流的电影市场,这是我们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期许。”尹力说。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蓝图、新目标。对此,众位嘉宾纷纷分享了自己对未来电影发展乃至文化发展的展望。

“电影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饶曙光表示,应该朝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档期、如何培养更多年轻的导演、如何在工业化流程方面做得更精细化等方向继续努力。

“这些年,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挖掘更多故事,表现我们的时代,让中国电影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对话和传播当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中国电影风景这边独好,还会继续好。”饶曙光信心满满地说。

路阳表示,希望在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和不断进步,同时更多挖掘自身的文化之中独特的内容。“期待出现更多展现中国美学、中国人精神面貌这样的作品,能够在更多的国家上映,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中国的电影。”

“我觉得到那时,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会越来越成熟,我们对内容与形式的平衡把握会越来越娴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的智慧,传播奔向现代化的中国人的故事。”罗华说。

罗华表示,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这些年,“高冷”的博物馆热起来了,晦涩的古籍活起来了,小众的非遗流行起来了……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显著增强。“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让我们赓续优秀传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努力。”(黄维 刘颖颖 郭冠华 韦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