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十四五”期间积极筹备建立土壤档案馆

土壤档案馆为“沉积岩王国”筑起净土“防护墙”

      ——贵州省安顺市“十四五”期间积极筹备建立土壤档案馆

 

      前述:土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和国计民生,是事关“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贵州省被称为“沉积岩王国”,而位于“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的安顺市,全境均系山岭与山间盆地构成的独特山地地貌,区域地势相对高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赋予了安顺耕地明显的区域特色和特殊品质,辖内近90%以上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土壤养分呈现明显的“表聚性”,成为安顺发展食用菌、茶叶、刺梨、中药材等十大山地特色主导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度重视土壤安全利用和污染防治,有力促进了安顺发展食用菌、茶叶、刺梨、中药材等十大山地特色主导产业(图片由中共安顺市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安顺市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致力生态保护等重要目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编制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与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并相继制定出台了《安顺市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方案》《安顺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安顺市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十三五”期间,先后对7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开展了信息采集、风险筛查再核实工作;建立了全市73.77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台帐,其中严格管控3.52万亩;建立36个土壤监测点位,全天候全时段做好230个土壤pH、阳离子、有机质三项理化指标及水分分析测试工作等等,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土壤安全利用和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

 

          为全面掌握全市土壤资源状况和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等情况,安顺市于日前启动了全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明确从2022年起至“十四五”末利用4年时间,通过组织实施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土壤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录入等工作,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市土壤普查基本数据,形成全市耕地质量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同时,以完成全市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为基础,力争在2025年建成安顺市土壤档案馆并投入运行,实现对土壤样品进行集中永久性保存和智能化管理,满足全市“十四五”至2035年远景规划时期的土壤样品容量,确保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将像档案一样“归档保存”。

 

         筹备建设中的土壤档案馆将作为安顺市打造“智慧耕地”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一个集土壤样品存储和数据管理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土壤资源库,也是一个包含安顺市土壤污染状况、土壤监测数据、土壤污染风险源等信息在内的土壤质量数据管理平台,将收纳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土壤例行监测、土壤背景值调查与监测、土壤污染科研及重特大土壤污染事故分析等项目所采集的土壤样品,以及大气干湿沉降、河流湖泊底泥底质样品等。对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将按照“一样品一档案”的方式进行归档入馆,每个土壤样品瓶体上清晰地标注了样品名称、样品编号、样品二维码等信息,采取手机扫码或登录专用的土壤资源电子信息库等多种方式,即可查询到土壤样品采集时间、样品采集点精确坐标、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风、土壤检测指标值(包括淡肥、有机物、水份、盐份、PH、中微量元素、重金属超标等),也可查询到全市耕地土壤营养元素和环境元素含量及其分布,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可不定期获取不同历史年代的有效数据,可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制订环境政策、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土壤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安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等方面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张爱国 赵 涯 范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