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兵:让年轻人感受“抗战中的文艺精神”
数十位国家话剧院演员演绎14年抗战岁月,讲述抗战时期中国文艺和艺术家的精神和力量,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观众将在同一话剧舞台上,感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聂耳等不同门类艺术大家,用文艺的方式支持抗战的壮丽画卷。
《抗战中的文艺》以文献话剧形式,展现1931年至1945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寻找中国的出路,用文艺的方式求索、挣扎与奋斗。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抗战中的文艺》导演田沁鑫介绍创作初心时透露,这部作品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部文献话剧,作品以历史事件中真实的文艺家们为角色,以舞台讲历史,铺展抗战文艺的壮丽画卷,重现文艺先辈的热血情怀。
《抗战中的文艺》创作长达一年之久,编剧之一罗兵接受采访时透露,团队从去年七月确定选题起,便开始搜集查阅资料。创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共识,觉得《抗战中的文艺》创作的过程也是激励自我、激励创作的受教育过程,“当年烽火连天,能有这么多优秀作品产生巨大影响力,这种感动非常真实。”罗兵说,抗战时期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文艺先辈们在当时集结了团结的力量,展现了文艺在抗战时期的宏伟画卷。”罗兵希望今天的观众能够看到当时这些文艺先辈做的这些事,能够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抗战时的文艺精神。罗兵介绍说,过去自己和秧禾之文工作社的另一位编剧王晗懿看过很多抗战时期文艺大家的事迹,他们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通过搜集资料,罗兵发现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出现了很多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鼓励全民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影响了很多人。”
《抗战中的文艺》编剧之一罗兵
面对这样的史实,罗兵感动不已,但史料的繁复,却让他们措手不及。时间线从1931年持续到1945年长达14年;所涉及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桂林、延安和东北三省等等;文艺品类包含文学、戏曲、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罗兵说,这样三条线中,能够罗列到有名有姓的文艺先辈就有上千位,他们需要在这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先辈和他们的故事及作品,再通过舞台的方式最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尽管做了相当大量的搜集工作,资料缺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作家的作品很难找,我们搜遍网络也找不到他们的文章内容,到旧书网站上也找不到相关作品。”辗转很多渠道,编剧团队终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找到了这些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罗兵坦陈,文献话剧要求必须精准,在当年那个颠沛流离炮火连天的年代,很多记忆会有些偏差,他们将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进行了严格比对,最终确认,罗兵说,一起写作的小伙伴都有感知,这个写作过程也是无与伦比受教育的过程,一个激励自我、激烈创作的机会,“在战争年代能有这样多的作品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真的令我们感动,这种感动非常真实。”
《抗战中的文艺》所呈现的历史至今已有八九十年,但在罗兵看来,无论是过去的文艺作品还是如今的文艺作品,其“弘扬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罗兵相信,当大幕拉开,坐在台下的年轻观众看到这些先辈在抗战时期的文艺精神,内心定会有所共振。(文/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