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一江清水送钱塘 常山港流域综合治 理打造安居生态之美

中国网讯(记者郑亮)

在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钱塘江源头有这样一段流域,它上起芹江,下接衢江,并且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常山港。一条河为什么会以港为名,寻史溯源,方知原委。古时的常山县是通商要地,流域水路自然也就成为货物的重要运输航道,这里船来舟往终日热闹繁忙,几乎整个常山江流域酷似码头港口,由此这段水路便被取名常山港。

常山港作为钱塘江水系最长的支流,常山的母亲河,同时是县域河流文明、生态旅游文明、现代乡村经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钱塘江诗歌之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重要的流域在治理前却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如山区段河流防洪标准较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城区堤段迎水面片面因强调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忽略了河道边坡的植被生长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等。这些都限制了河道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发挥,综合整治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护坡筑造自然之美

常山港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护河道原生态、营造自然美。将生态护坡技术与传统堤防护岸技术结合,在确保防洪标准的前提下生态化改造堤防。拆除迎水坡一定高程以上的原浆砌石护坡,增设亲水平台和栈桥,平台以上覆土种植护坡。

充分应用了生态格网护坡技术,迎水坡坡脚设生态格网固滨笼,坡面采用生态格网绿滨垫,铺设种植土种植物护坡。从安全角度看,生态格网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适应地基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地固坡、护坡,同时结合混凝土挡墙、混凝土框格等传统技术设施,确保河道行洪能力;从生态角度看,采用生态格网结构护坡不会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但能让水中的悬移物和淤泥沉淀于填石缝中,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生物多样性;从施工角度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石材,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保护河道生态的同时营造自然景色,改善区域的人居环境条件。

加强管理降低县域洪涝隐患

常山港治理工程依照行洪排涝生产管理四步走:

一是解决洪水首要威胁,将防洪作为主要任务。新建及加固堤坝、护岸。对于局部宽度过窄、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拓宽改线,对于因采砂坍塌严,坡脚被洪水冲刷掏空的河段采用回填治理。新建及改造堰坝,解决局部区段河道脱水问题、提升生态环境。

二是解决排涝问题。根据高水高排的原则,在各排水出口处需修建排涝涵闸和排涝涵管。

三是解决沿线生产设备问题,保障沿途灌溉功能,改善了周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

四是建设由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现地单元三部分组成的信息化系统,以水位监测、防洪预警、视频监控系统为信息基础,以防洪设施智能控制、人工巡查管理系统为运管手段,以报表统计、指挥系统、数据对接系统为决策工具,实现数字化管理。

污水零直排严控流域水质之本

为了保证常山港水域质量,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项目全面提升全县水排放标准。通过加大县域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常山县污水处理能力。常山县对城、镇(街道)等居民小区进行雨污分流,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同时,大力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消除前期石灰尾矿废水对周边水环境的视觉污染和碱性污染问题。

水清岸绿居民安居乐业常山港治理成绩夺目

常山港通过生态化改造,增加了常山港流域生物多样性,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流域新增的大量绿化每年可固碳约51.6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提高河道生态功能,恢复和改善了河道的自然功能,构筑具有亲水理念景观河道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达到了河道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目标。随着河道整治、生态化改造堤防的开展,常山港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河段,协同周边休闲旅游、渔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加之生态湿地、水文化的建设,将成为常山县人民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河道治理工程通过新建及加固堤防、护岸及防洪排涝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沿线农村、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排涝能力,远期结合上游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使城市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乡镇及大片农田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从根本上消除洪灾隐患,社会安全稳定得到维护。

今天的常山港,通过治理工程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为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使沿线河道的生态性有了质的提升,是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项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