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马克俭周琦荣获省最高科技奖

中国新报贵州讯(通讯员 王琴 记者 刘鹏飞 摄影报道)10月24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琦研究员,获得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经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贵州省政府批准,授予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琦研究员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水文机理与数字模拟”等3项成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复杂物理体系的多尺度模拟与计算的研究”等6项成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肉羊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与饲料提质增效研究”等18项成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复杂难处理碘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2项成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等2项成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一种可快速成型的混凝土及伸缩缝的修复工艺”等4项成果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防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新农药新制剂的研制及应用”等6项成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贵州经济适宜性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0项成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51项成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授予外国专家雅科夫·本·大卫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8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推荐299项。其中,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59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67项和省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

        据悉,五个奖种按照程序进行评选,最终115项评选为2018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其中,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27项;省技术发明奖8项;省科技进步奖77项;省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记者了解到,2018年科技奖项目中,70%的奖励项目出自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和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领域。获奖单位中,更多企业“登台亮相”,在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企业占比达到40%,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占到38.3%、46到55岁的占到41.7%,显示出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马克俭:本土院士 科研不辍

        2007年,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贵州本土院士零的突破。马克俭长期以来在结构工程科学领域开拓创新,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部级(建设部、钢协)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发明竞赛一等奖2项,香港孺子牛金球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出版著作及规程6本。

        马克俭曾荣获“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贵州省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等奖项。

        马克俭围绕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节能建筑等方向,结合贵州省情提出了10多项新型结构体系,如“多层大跨度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等,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建筑工程中,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以上,节约工程造价达1.5亿元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琦:改变了国家锰矿资源勘查开发格局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琦研究员,在黔东武陵山区从事锰矿找矿与研究工作长达37年,首次发现了世界上首个6.65亿年前发生锰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海底古喷溢口群。

        率先发现了一种新的锰矿床类型——气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现已被广为接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锰矿床类型和全球三大主要锰矿床类型之一。建立了全新的锰矿内生外成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理论,颠覆了传统的锰矿外生外成传统理论。查明了控制华南锰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古构造格架和构造古地理,解决了锰矿深部找矿预测方向问题。创立基于锰矿成矿新模式的勘查技术体系,解决了锰矿深部(1000-2000米)找矿勘探技术难题。通过国家锰矿整装勘查区平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的历史性突破。在黔东新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中国第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新发现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改变了国家锰矿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维护了国家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