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胚胎“缩时成像培养箱”成效与传统相若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辅助生育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合作领导全球最大型的“缩时成像培养箱”国际研究,比较此技术与传统方法在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及筛选上的临床成效。结果发现,缩时成像培养箱不仅能实现胚胎无缝监控,其成效亦与传统方法相若。研究人员认为,此发现能为日后体外受精服务的资源分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期刊《刺针》上发表。

服务费用相对较昂贵

香港每六对夫妇,就有一对出现不育的情况。体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辅助生育方法。夫妇的精子与卵子会先在实验室中结合培养成胚胎,到了第五天成功培养出优质的胚胎后,便将胚胎移植到母体。

传统的胚胎培养方法需要胚胎学家每天观察胚胎一次,但在观察过程中移动培养箱可能会“干扰”胚胎生长。“缩时成像培养箱”配备内置摄影机,让胚胎学家可以重复观察胚胎生长情况而不导致干扰,实现无缝监控。然而,尽管缩时成像培养箱已普遍应用于体外受精实验室逾十年,其临床效用仍存在争议;又因为设备成本高昂,运用此技术的服务费用相对较昂贵。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胚胎学专家陈耀樑教授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辅助生育医学专家Priya Bhide医生领导此项三臂、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为1500名于香港及英国七个辅助生育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服务的妇女进行分析,当中三分一为香港参加者。

该研究的参加者分三组接受不同的胚胎培养方式,包括缩时成像培养箱、不受干扰的标准静态评估,以及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标准培养箱的常规培养法。结果显示,三组胚胎培养方式的胚胎活产率和临床怀孕率并无显著差异。

先进技术临床成效不一定更好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系主任潘昭颐教授表示:“我们支持实证医学,鼓励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反驳未经证实的临床假设。我们亦致力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选择和最高水平的护理。虽然对于体外受精,专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在培养过程中不受干扰可得出较好的临床结果,但此项研究证明‘先进技术会带来更好的临床成效’的概念不一定成立,往往需要透过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