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台江:厚植沃土 赋能活水 “土专家”成乡村振兴“香饽饽”

       深厚广袤的乡土,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更是人才成长的丰厚沃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中,充分激发乡土人才的创造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


       厚植成长“沃土”,拓宽人才涌现大舞台。乡土人才,是扎根于农村实践、掌握特定专业技能,并能带动一方百姓、激活一片区域发展的宝贵资源。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将乡土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发现—识别—激活”三个环节,系统构建乡土人才培育体系。建立镇村两级人才排摸机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对全镇手工艺、种植养殖、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进行全面摸底,分类建档,目前已收录“土专家”“田秀才”信息200余人;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对接、创业咨询等服务,为人才成长搭建实体平台;创新实施“农技专家+土专家”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控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三管齐下”,为种养能手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这样全方位的培育机制下,涌现出如小河村种植能手张黎昌这样的典型,他积极运用镇里推广的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推动西瓜亩产从3500斤提升至6500斤,并成功打造“猫坡西瓜”品牌。在“农技专家+土专家”机制的支持下,他不仅实现产量品质双突破,更带动周边10余人就业,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实践路径。


       引育赋能“活水”,激发人才发展内动力。施洞镇坚持分类施策,精准赋能,培育多元化乡土人才。一方面,聚焦非遗传承,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充分依托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对接县妇联组织实施的2025年“锦绣计划”蜡染扎染手工艺技能培训,有序动员并输送本地25名绣娘参训,系统学习传承人与工艺大师讲授的设计理念与市场转化课程。另一方面,着力拓展就业渠道,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积极响应民生需求,开展“巾帼家政进农村”技能普及培训,围绕多项核心技能为120余名农村妇女赋能,有效拓宽其就业增收渠道,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以苗族刺绣州级传承人邰春花为例,她凭借二十年来在苗绣收购、销售与文化推广方面的深厚积累,于2020年返乡创办“贵州春花民族服饰刺绣有限公司”。依托镇里搭建的“公司+博物馆+绣娘+互联网”融合平台,她不仅带动500余名绣娘就业,更成功将传统非遗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打造保障“暖阳”,营造人才建功好生态。施洞镇着力构建“政策支持+平台赋能+机制联动”的保障体系,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坚实支撑。通过设立“乡土人才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在技术升级、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环节进行创新探索;定期举办“乡土人才成果展”“能人分享会”等活动,搭建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人才+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机制,强化能人带动与产业辐射,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影响一方”的良性发展格局。


       台江县施洞镇井洞塘村的养殖能手张通杰正是这一保障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与典型代表。在镇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下,他顺利建成标准化养牛场与养鸡场,并流转土地50亩开展集约化种植。通过镇里搭建的“人才+合作社+农户”联动平台,他不仅将自身的种植养殖技术、市场资源与周边农户共享,还常年聘用2名固定员工,在农忙时节额外雇用临时工10余人,并成功带动10余户脱贫户持续增收,生动诠释了保障有力、能人引领的共富路径。


       这些“土专家”“新农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干精神,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塑造着文明乡风的风尚,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安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