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资本春潮涌浦江

图① 位于上海证券大厦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内景。 (上海证券交易所供图)

图② 开业初期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景。 (上海证券交易所供图)

图③ 在中国证券交易博物馆内展示的沪市“老八股”股票实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 睿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市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孔雀厅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这座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百年历史建筑内,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鸣,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声锣响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首家证券交易所从此正式营业,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资本市场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股份制改革风起云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国务院成立了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在制定的金融体制改革初步方案中第一次提出要建立证券交易所,还提出允许企业用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等。

此后,一些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转换成股份制企业,内部集资发行股票、有价证券柜台交易、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创立等,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冒出来。

1984年,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共筹资50万元。飞乐音响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

1986年11月14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来参加中国和美国金融市场研讨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证章后,邓小平委托了时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回赠给客人。

约翰·范尔霖拿到获赠的飞乐音响股票后,发现户头不是他的名字,就带着一批随行人员和美国记者乘飞机飞往上海过户,随后范尔霖去上海静安寺附近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办理了股票过户。

到1988年,全国有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到1989年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元,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元,中介机构网点达到1600多家。

然而,由于缺少集中统一的证券交易二级市场,这些证券交易流通不便,既制约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阻碍了筹集社会资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不同柜台市场的价格差还催生出一批“倒爷”。

筹办上海证券交易所

1989年12月,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当时背景下的金融改革问题,其中主要有两个议题:一个是要不要和如何引进外资银行,另一个是要不要和如何建立证券交易所。

这次会议决定筹建上海证券市场,办事机构设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筹备工作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统一思想协调工作;第二,建立法规制度(主要由人民银行办公室、金管处制定);第三,交易所具体筹备工作。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在上海宣布浦东开发开放;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对外宣布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大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日期的确定,各项筹办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

选址是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键。几番奔波忙碌之后,交易大厅的地址确定为上海浦江饭店的孔雀厅。

此后是制定证券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建立清算体系、会员管理制度等。这些挑战对于当时的筹备小组而言,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而且还是闭着眼睛摸着石头过河,一边琢磨一边干。筹备组成员日夜泡在办公室写规则、培训交易员。

随着各项筹备条件的日趋成熟,1990年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该请示中说:“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国务院予以批准,以进一步树立我国改革、开放良好形象,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促进我国现已开拓的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筹集融通建设资金服务。”

1990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同意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来自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沈阳、海南等地的25家证券经营机构成为交易所会员。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交易首日,交易品种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8只股票,这8只股票分别是: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真空电子、申华实业、爱使股份、飞乐股份、豫园商城和浙江凤凰,人称“老八股”,当日股票成交金额仅49.4万元人民币。

电脑交易领风气之先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过程中,率先引入电脑撮合交易机制是一大亮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之时,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交易所证券交易主要是采用口头竞价模式,也就是打手势配合高声喊价,计算机并不普及。当时筹备组大部分人员也比较主张上交所使用口头竞价,一来当时股票并不多,交易难免显得冷清,口头竞价除了能满足需要,还能制造气氛。

不过,筹备人员了解到,新加坡等新兴市场当时正在推行计算机电子撮合交易,便从向人民银行借的筹备经费中挤出一笔钱,找来上海财经大学的年轻教师设计计算机交易系统。经过几个月攻坚,这套系统顺利上线。

最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时就采用自主研发、微机联网的电脑自动撮合竞价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交易,实现了证券委托电脑录入、系统自动撮合成交、成交行情远程自动实时传送等自动交易功能。一些发达国家的证交所高管当时都认为,该系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不少国家还特地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取经。

另一个创新之举则是推行股票无纸化。从1991年5月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向股民回收手中的股票,开展无纸化交易系统试运行,1991年10月,全面推行了无纸化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第9只上市股票“兴业房产”印好了实物股票却没有发下去,之后发行的公司股票就再也没有印刷实物。电子化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A股交收周期由“T+4”大幅提升到“T+1”。

正因为有了当时电子交易的技术基础,中国证券市场才得以快速发展。也正是在电子交易的支持下,才有了如今日成交额一度破万亿元的成交规模。迅速循环的资金,不仅推动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也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多支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