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追顶流“追古流”

       当下年轻人中“追古流”热潮持续升温:有人反复研读《论语》后专程打卡曲阜孔庙,有人为解析苏轼诗词制作系列短视频,有人因深挖李清照生平细节成为百万粉丝“古流博主”,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累计阅读量已超20亿次。与追逐娱乐顶流的短期热度不同,这些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千年之前的先贤、典籍与文化场景,在“古流”中寻找精神共鸣与文化认同。这种从“追顶流”到“追古流” 的转向,看似是兴趣潮流的变化,实则是当代青年精神需求升级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古流”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关键在于它能提供娱乐顶流难以承载的精神深度与价值厚度。近年来,部分娱乐“顶流”的热度多源于包装营销与短期话题,内容偏向碎片化、娱乐化,虽能带来即时快感,却难以回应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的深层追问。


       而“古流”所承载的,是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能抚慰当代人面对职场压力的焦虑;孔子“仁者爱人”的理念,可引发对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的思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气节,更能激发对理想与风骨的追求。事实上,从先贤故事或典籍中获得的精神力量,比娱乐内容更持久、更深刻。这种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正是“古流”超越顶流热度的关键。


       “追古流”的兴起,更折射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的觉醒与回归。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年轻人曾过度追捧外来文化或娱乐流量,对本土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而随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祖辈传承的文化中藏着更贴近自身身份的精神基因。


       他们穿汉服不是单纯追求服饰美感,而是想感受古人的礼仪文化;读《史记》不是应付学业任务,而是想从历史人物的抉择中学习处世智慧;追“古流”博主不是跟风打卡,而是渴望通过通俗化解读,读懂古籍里的东方哲学。这种从“向外看”到“向内寻”的转变,让“古流”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成为年轻人构建文化身份、寻找归属感的鲜活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古流”的走红并非复古怀旧,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的必然结果。以往,传统文化传播常局限于书本、讲座等单一形式,难免让年轻人觉得晦涩遥远。如今,创作者用短视频讲李白“仗剑走天涯”的人生故事,用互动游戏还原唐宋市井生活,用播客解读《红楼梦》里的人情世故,甚至将《孙子兵法》的智慧与现代职场管理结合。


       这些创新形式,让“古流”摆脱了“老古董”的标签,变得可感、可玩、可互动。西安一位“古流”博主就表示,自己通过“角色扮演+知识科普”的方式,让粉丝在看唐朝生活短剧的同时,自然了解古代官制与礼仪,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比单纯说教更易被年轻人接受。正是现代传播的“破圈”,让“古流”真正走进了当代青年的生活。


       当然,“追古流”的热潮中也需警惕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部分人将“追古流”简化为穿汉服拍照、跟风读几句古诗,却不愿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少数博主为博流量,随意解读历史、曲解典籍,误导受众。这些行为不仅偏离了“追古流”的本质,更可能让传统文化沦为新的流量噱头。真正的“追古流”,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探寻,是将先贤智慧转化为指导生活的力量,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潮流模仿。


       从追顶流到追“古流”,年轻人兴趣的转变,本质是对优质文化的主动选择,是精神需求从“感官刺激”向“价值共鸣”的升级。当越来越多青年在“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典籍中寻找人生答案,这份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传承,必将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活力。□黄鹤权